不多时,宋书生就回来了,手里抱着几本书。见詹木舒安静地坐在自家院子里,宋书生愣了一下。
舅母看似板着脸,宋书生却瞧得出来她其实有些紧张。舅母不是想要怠慢侯门小公子,而是真不知道该怎么招待。好在就是詹木舒似乎并没有觉得自己被怠慢了。
见人回来了,詹木舒眼睛一亮:“宋兄,几日不见,风采依旧啊!”
陪詹木舒说了些玩笑话,宋书生才道:“你来得正好,我这些天大致算了下,如果要把你姑母的传记改成杂戏,大致上会有六十折。我已经为第一折打了稿,若你瞧过没有问题,那么等第一折定稿,接下来就都可以照此去写了。”
知道詹木舒如今最记挂的就是他姑母的传记,宋书生当然也要跟着看重起来。
果不其然,听宋书生这么一说,詹木舒立刻满怀期待地跟着他去了书房。这个书房由东厢房改造而成。面积不大,但被宋书生收拾得井井有条,书架上摆满手抄书。再看墙上,有一面挂着一幅简单装裱的字,詹木舒扫了两眼,眼睛忽然瞪大。
哇,这个字写得真好!
詹木舒自己的字虽然还没有练到能称之为“大家”的程度,但欣赏能力已经培养出来了,尤其是最近跟着庞大用整理家里的库房,又看了不少被胡乱塞在箱子里的精品字画。庞大用每次都心疼不已:“哎呀,这可都是名家名作啊,怎么就这么放着呢!”
咳,可见先侯爷那个大老粗在乱世里还是抢了不少(他不认识的)好东西的。说回眼前这幅字, 是孟子的“仁之实,事亲是也”,看得出来作者在落笔时饱含着某种情感,他看似在写字,实则直抒胸臆,因此这字流畅饱满,叫人看来酣畅淋漓。
这话的意思是: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
孟子还说过一句类似的:“亲亲,仁也。”意思是对父母亲爱,这就是仁了。
詹木舒看了落款,这字果然是宋书生亲笔所写。
孟子那两句要是往深了理解,说的是儒家认为的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需要的基础。不过,詹木舒隐约知道一点宋书生家里的事,他在父母双亡后被舅舅舅母养大,舅舅舅母对他非常疼爱。因此他把这幅字挂在书房,显而易见就是他的有感而发。
他想要孝顺舅舅舅母。
詹木舒只觉得非常感动。他原本还以为在宋兄这个年纪,他又不缺才华,心里装的更多的会是一些他自己的凌云壮志,没想到他挂在墙上的格言却是孝顺长辈。
詹木舒越发敬重宋书生的人品。
“哎,他舅舅的毛病好像不小,不知道能不能求求母亲,拿侯府的帖子为他舅舅请一位太医过来。”詹木舒在心里说,“不不不,这样不妥。还是先想办法把他舅舅请进安信侯府,然后再请了太医进府为他诊治……对,就这样做。这样不算逾越。”
太医是给朝中大臣、武勋诰命看病的,你要是拿个帖子请太医去一个平民家里给人看病,太医也会去,但心里难免会觉得自己被小瞧了,除非你是皇帝。而如果你先请太医上侯府, 在侯府里指着一个平民说这是我至交好友的长辈,劳烦给看看,太医就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即便病人确实是个平民,太医也会认认真真地帮着瞧病。
人心就是这么微妙。
这么想着,詹木舒也这么说了:“宋兄,我见你舅舅身体不是很好。听你舅舅舅母说,他们曾经看过很多大夫,却一直没什么用。不如这样,要是你们没什么忌讳,下次直接来安信侯府找我,带上你舅舅,我用府里的帖子请个太医给你舅舅看看。”
之所以说“忌讳”,是因为安信侯府在守孝。
怕宋书生心里有负担,詹木舒又说:“我还没出孝,总不好三天两头往外跑。日后你写的戏要是有进展了,真就得是你去府里找我……顺带给舅舅看个病,也不麻烦什么。”
詹木舒最近两次出门都是为了姑母的传记,是想要帮姑母找到姑父,往大了说这也是孝顺,再往大了说这是替已经去世的父亲关爱父亲的姐妹,这是挑不出错的。
但次数也不能太多了,别到时候被御史参一个孝期出门耍闹。
知道宋书生是爱书之人,詹木舒又说:“我书房里的书都随你看!”
宋书生自然不会带着舅舅上门,却也点头说了声好。然后他拿出自己熬了两夜磨出来的手稿,唱词旁白都写好了,也谱了曲子。两人开始讨论改编好的第一折戏。
宋书生的“舅舅”躺在里屋。因为院子不大,建材又不是那种特别隔音的,所以每当詹木舒兴之所至、声音高昂起来,“舅舅”总能听到一些。她虽然不知道他们具体在聊什么,却知道他们聊得很激烈、很开心。
“舅舅” 轻轻叹了一口气。
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当柯石头,“妻子”也习惯当孟小女。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最好梦里都别吐真言,她如今就算是在心里想到“妻子”,也都用“孟小女”来称呼。
这个家里最大的破绽就在于她不是真正的男人,若不然在经历过伤亡严重的天灾、乱世后,还从新朝顺利换来了新户籍,他们现在的身份按说已经无懈可击了。
如果当年她没有选择冒充死在天灾里的“柯石头”,而是和孟小女一样,冒充了某个死在天灾里的女人,那她们现在几乎不存在任何破绽。
但是不行啊。
当年,在她和孟小女中,一定要有一个“男人”。因为如果是两个女人带一个孩子,那么就算是世道太平时,都不一定能在异乡顺顺当当地活下来,更遑论乱世。
她们若是扮做姑嫂、扮做主仆,肯定会有人胡乱猜忌,那样年轻的两个女人,其中一个还长得尤为好看,偏偏带着一个孩子,再不见其他亲人,她们究竟是怎么回事?不会根本就不是什么正经人家的姑娘吧?与人私奔后赶出来了?被弃养的外室?
而一旦被人这么想了,流言传开后,大家心里就不会再有尊重。
周围的女人们,一个个都认为自己是好女人,怎么能和坏女人沾上边,从此不屑与她们相处,恨不得觉得她们站过的地都是脏的;男人就更可恶了,他们在所谓的好女人面前还要点脸,可一旦把她们视为坏女人,他们就会立刻变得比畜生还不如。
到时候,被人当面调戏、被人半夜爬墙这种事情,十有八九会发生。
而她们两个女人,既不会文也不会武,偏其中一个长得如此漂亮,哪怕极力板着脸想把这份风情压下去,也拦不住狼虎豺豹,甚至越是板着脸越会被人骂假正经。
落到那种境地,她们如何去护住孩子,如何让孩子安安稳稳长大?
而当她假扮“男人” ,这就不一样了。
哪怕这个“男人”身材瘦削、体弱多病,真有恶人上门,这个“男人”打不过谁,但这是一个男人啊!一个家里只要有男人在,那么女人和孩子就好像成了“有主之物”。这时候再有别的男人敢窥视,就全然是那人的问题,所有正义之士都会去抨击那人。
孟小女长得美,却永远板着一张脸,周围人也会说,这是因为柯娘子庄重,反而更敬重她的人品。因为她拥有“丈夫”,周围的邻居们那些好女人们,就会更容易地接纳她。这时,哪怕还是有人在背后瞎说,但总会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为她辩驳。
这个世道真是奇怪,但这个世道自来如此。
因为天色不早,詹木舒并未多留就离开了。而答应詹木舒会去侯府后,宋书生花时间费功夫把第一折戏改得尽善尽美,才在一个上午敲响了安信侯府的大门。他走的是正门,虽然是正门处的小门,但这其实非常正常,没有任何看不起他的意思。
侯府正门处的大门只有遇到重要事情才会开启,比如恭迎圣旨,再比如主子成婚。中门则是迎接正经亲戚用的,也用于主子们正儿八经的出行。而平日里的进出,为了方便,就连主子们自己也多走小门。
要是侯府真看不起一个人,就直接把人领去后门了。后门在侯府另一头,平时是下人进出的地方。金宝珠他爹自行上门时,生意人本就能做小伏低,他女儿又是妾,他不想给女儿惹麻烦,都主动去后门处唤人。但要是府里有人邀请他过来,肯定会让他走正门。
宋书生对着门房报了自己的姓氏,立马就被请进去了,门房还笑着说三爷早有吩咐,绝不能怠慢贵客。不多时就来了一个小厮,也是态度恭谨的,带路去了书房。
詹木舒见宋书生没带舅舅,忙问舅舅怎么没来。宋书生只说下次。
书房很大。书也很多。
宋书生是真的爱书,尤其是他拥有的书不多,一直都是借书看,对书就越发渴求了。看到这一屋子的书,他眼里喜欢是怎么都藏不住的。詹木舒大方极了:“书架上的书,都可以借走看,要是有特别喜欢的,抄录了也行。这张书桌是我的,桌子上的东西,你随便动。不过那张书桌是我大哥的,他现在人不在,咱们就不要碰了。”
宋书生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在这样的大家族,怎么还两兄弟共用一个书房。
又不是没有屋子了,对吧?
詹木舒有些骄傲地说:“其实我院子里还有一个小书房。但我最近都跟着大哥一起待在这个书房里学习,平日里惯用的东西都挪到这里来了。”我大哥待我很好的!
宋书生有过目不忘之能,扫了一眼詹木舒的桌子,桌子上十几本书,书名几乎是立刻被他记在了心里。见都是一些律法方面的书,他好奇地问:“学习律法吗?”
“是!”詹木舒道,“母亲说,大哥以后是府里的当家人,不需要四书五经学得有多好,但律法二字时刻不能忘。我跟着学习,也觉得有意思。我们以后还要出卷子考府里的管事呢。大约是三月份吧,朝中设恩科,我们府里关起来门也小考一回。”
宋书生心里一动:“看来你学得很好了。卷子是你出,还是侯爷出?”
“我和大哥一起出。别看大哥以前被耽误了……”大哥的学习速度并不快,但这话不能说,说了难免会叫人猜疑他是不是看不起大哥啊,其实真没有,詹木舒发现了大哥的优点,“但是大哥学东西很扎实。你没见过我大哥的笔记……那叫一个认真呢!”
宋书生目光随意一扫,又看到一页放在最上层的东西,像是什么清单。
“哦,这个啊……这个是……母亲打算在家里的庄子上办一个教导技艺的学堂,简称技堂。那庄子上住的几乎都是残疾老兵,他们日子过得不容易,若是能学习一些技艺,说不得以后会越过越好。而想要把技堂建起来,首先要请来师傅,目前想请的师傅就这些……以后可能会酌情增加。我还想问问你呢,宋兄有没有推荐的人选?”
不敢说请“夫子”,只说是师傅。
宋书生接过纸看了起来,需要请的师傅里包括大夫、账房、识字先生等等。其中几个还打了一个勾。他指着这个符号问:“这是什么意思?这些夫子优先找吗?”詹木舒摇摇头,盯着宋书生的脸,唯恐他听了自己的话会露出不赞同的表情。
詹木舒放慢了语气说:“像是教人绣花、织布的师傅,不用说肯定请的是女人,因为男人基本上不会干这些事。但大夫、账房和识字先生,人们第一反应都是要请男人,母亲却说世上会点医术、会算账的,不局限于男人,会这些的女人也是有的。”
宋书生听得认真,没有丝毫的不赞同。
詹木舒有些高兴:“母亲说,如果正好有女人会,而且她们现在还过得不怎么好,那么我们的技堂招人,这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一个机会。去了庄子上当师傅,大富大贵是没有的,但好歹包吃包住还有薪水。哦,还有我们侯府的名头能保护她们。”
宋书生点点头:“有道理。”
“母亲还说,这世道不鼓励女人外出做工,所以要是把一个女人都逼得出来做工了,说明她是真的陷入了困境,她没有其他办法了。而她既然有勇气出来找活干,我们又恰好有活需要人干,为什么不把活留给她们呢?相比之下,男人想要把日子过好就容易很多,他们拥有的机会也多。所以,打勾的这些师傅,我们会尽量选女子。”
宋书生的目光就落在了那些对勾上,似乎要生生把这页纸看穿。
这是他难得的失态。
好在他很快就收敛了情绪,问:“这个大夫有什么要求?”
“因为大夫一般都是家学,家学嘛,不好轻易传给别人,虽然我们打算开技堂,但也不好逼着人把家底都掏出来,对吧?我们主要是想请两位大夫。一个大夫呢,最好长处在于药材的辨认和炮制,能教大家如何去山上采药,如何保存药材。一个大夫呢,最好长处在于推拿针灸。庄子上那些残疾老兵,一个个还拿自己当好人,干起活来别提多拼了。找个擅长推拿针灸的大夫,主要是想帮他们治治筋骨、调理旧伤。”
宋书生道:“只说这个辨认药材、擅长炮制,我确实能推荐一人。”
“哦?是女子吗?”
“是女子,她就住在吉祥街后巷里,本是孤女,被一个老大夫捡了养大。老大夫早年腿脚还利索的时候,时常带着她进山采药,她会认药材,懂炮制,会配药粉。最近老大夫病了,病得有些严重,需贵重药材入药。可惜他们没钱。有一家商户就提出要纳这个孤女过门做妾。那商户的男人是入赘的,妻子连生了几个孩子都养不活,如今好不容易有一个养到三岁了,但还是体弱多病的,纳了孤女是为照顾那个孩子。”
“他们有病吧?想要人帮着照顾孩子,花银子正经把人请来当家医,不好吗?”纳一个妾,然后让这个妾照顾正妻生的孩子?万一孩子就是养不好,妾是不是要赔命?
“他们算得可精明了。”宋书生讽刺一笑,“请来当家医,家医又不是奴才,万一对孩子不上心怎么办?纳作妾侍,生杀大权都在主母手里, 这是不尽心都不成了。”
“小人之心!也确实是小人,才干得出这种趁人之危的事。”詹木舒愤愤不平。
“如果技堂真能招这位女子做师傅,你们提前支给她一些银子给老大夫看病,如果老大夫这次能死里逃生,那么说不得你们还能把老大夫请去庄子上。”宋书生说。
詹木舒忽然觉得奇怪:“老大夫医术怎么样?都是大夫了,怎么还会这么穷?”哪怕他是专门给穷苦人看病的,每次只赚三五个铜板、一篮子鸡蛋,也不会这么穷吧?
宋书生说:“听说老大夫早年开了医馆,还有徒弟,也打算把医馆传给徒弟。结果那徒弟猪油蒙了心,与药材商勾搭上了,进药材时专门挑次的少花钱,自己把银子昧下。如果是药性不够也就罢了,里面更是有几味假药。老大夫因此治死了人。”
“啊?”
“老大夫后来把医馆卖了,全赔给死者家属和买到假药次药的人。至于那徒弟,有说逃去了外地,有说已经被人打死了,反正这些年街坊邻居再也没有见过那人。”
老大夫没了医馆,只能搬到吉祥街后巷,这里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胜在房租实在低廉。他虽然还会给人看病,但基本不再收钱。病人得了他的好,有感恩的会送点米面鸡蛋过来,再加上老大夫手里应该还有一点点存银,这些年就这么活过来了。
只是他后来又养了一位孤女,手里就算有银子,应该都花得差不多了。
“既然这样……我现在就请府里的管事去吉祥街后巷一趟, 要是你说的这位女子果然识得药材又懂炮制,我们立马就招了她,还能预支薪银给她,先给老大夫看病。不过,还得等庄子上的技堂建好了,她才能入职。建房子需要时间呢。”詹木舒说。
说着,他赶紧请了管事,又叫人去荣喜堂把这事说给太夫人听。他偷摸着吩咐管事,就算那孤女的本事一般,不到入职的标准,也先借银子给她,帮她渡过难关。
管事领命去了。不多时,去万商面前汇报此事的人回来,回话道:“太夫人说了哪怕不是为了技堂招师傅,只是日行一善,这也是该做的。太夫人说三爷纯善呢。”
詹木舒立马脸红了。哎,母亲最喜欢夸他了,他早该想到的,早知道就不叫人当着宋兄的面回话了。母亲夸他的话就这样被宋兄听去,真是怪不好意思的。
这日傍晚,待宋书生回到家里,正听见舅舅舅母说起后巷的事。
他们说老大夫遇到贵人了如何如何,街坊邻居们都猜测是老大夫年轻时医治过的谁,如今发达了得知恩人病重,所以特意来送银子的。又说,那商户大张旗鼓地请了媒人来,两边正好撞上,结果不知道贵人说了什么,商户一行人灰溜溜的走了。
“真是好人有好报啊。”舅母说。她对免费给穷人看病的老大夫很有好感。
宋书生笑着说:“你们都猜错啦,是安信侯府派了人过来。”
“什么?难道老大夫还救治过侯府里的谁?”舅舅问。
“并不是……”宋书生摇摇头,把在安信侯府中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舅舅忍不住想,如果她们当年能遇到一位像安信侯太夫人这样的好心人,是不是就不用假扮男人,直接以女人身份投奔过去,就能在乱世里活下来了?可她们没什么本事,不会绣花,不会织布,不会认药材……总不能说,让孟小女教人弹琵琶吧?
这一想,难免就又有些泄气。
宋书生却好似无意地说:“我还听说了,技堂里会教人识字,但只是教一些基础的字,不用教四书五经。毕竟去技堂学习的,又不是为了考科举,只求日后能看得懂契书,进城看得懂招牌告示,这就够了。真有学得特别好的,才会送去正经学堂。”
舅舅眼睛一亮。若只是简简单单地教人识字,那她能教啊!
所以,当年若是能遇到太夫人就好了。
为何就没遇到呢。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