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从名满天下到无人认识,从苏轼到苏东坡,说苏轼脱胎换骨了也不为过。五十亩的坡地,两度游历的赤壁,黄州,便是苏东坡最初的神涵养地。
如此说来,黄州这地位确实不轻。
李世民心下评判道。
居住于黄州的最后几年,无论是
关于这一点的最好体现,便是这首词定风波三月七日,也是属于经典作品了,影响力非常大,不背不是中国人的那种。
不背不是中国人的作品,有点多吧。刘彻吐槽。
本来盘点的就是高中必背,那这些必背,算不算得上是不背不是中国人
大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李白一边,一边内心也跟着心潮澎湃起来,又是一篇开头便知不凡的佳作。都说诗仙洒脱,苏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真是让他都要对苏轼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穿和打,这两个字都用的极好,突出了雨势大和突然,和莫听相称。”诗圣
面对疾雨不躲避、不惧怕,反而有种享受风雨之感。
而苏轼对此的态度是“莫听”。而“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是反问,也是对前一句的延伸,更是和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得真好。”
李世民眼直勾勾地盯着天幕,心跳直砰砰跳个不行。
真的很难不对这样的
词句无动于衷,李世民表示苏轼也太会写了。竹杖芒鞋这是典型的平民装束,马呢,自然是为达官贵人所骑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
呜呜,朕就喜欢这样的。
他理解到苏轼的意思是,凡人活得轻松自
谁不喜欢轻松自
忙死我了。怎么当了皇帝之后反而更累了,他瞅着他爹李渊当皇帝的时候那可是一点都不累啊。
可惜李世民也不想想,李渊当年文有太子,武有秦王,不说臣子了,连儿子都很顶用。
有什么活儿,比如那种非要皇家出面的不想去直接安排给儿子不就行了,他
大汉
刘彻表示,莫说大唐王朝了,他大汉天子也喜欢这词。“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猪猪陛下哼唧,然后开始摇头晃脑。无畏无惧,诶,主打的就是一个面对风雨的不屑一顾。
苏文忠这副词,无论什么时候,都让人心生豪迈。
哈为什么不直接叫他文忠公。谥号文忠的可太多了,大唐六位,大宋十几位,甚至苏轼的老师欧阳修,谥号也是文忠,只能用姓氏加以区分了。
后世苏轼的崇拜者直接一个眼泪汪汪,这首定风波三月七日,即使是
因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才是后世诸多文人墨客他们所追求的。
大唐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旷达又洒脱。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堪称全文的点睛之笔。”
风雨,又是一语双关,李白
而前面的归去,联想到苏轼的处境和他对陶渊明的喜爱,很难不怀疑是化用了归去来兮。
但与陶渊明不相同,陶渊明是辞官归隐,而这里只能看
得到苏轼的淡然和释怀。
“而且穿林打叶雨,一蓑烟雨,也无风雨也无晴,总共描写了三次雨,每次的雨都不一样。”杜甫也随之补充。
这三次雨分别是自然的雨、自己经历的风雨、以及对风雨的见解和感受。途中遇雨这本是一件小事,苏轼却能因此以小见大。
用人生的特定小事来体现人生哲学,能做到这个地步,可不容易。秦始皇微微眯了下双目,更心动了。
女声对此也感触颇深
谁没经历过道中遇雨的困顿但是有的人除了唉声叹气和
我想苏轼他是喜欢黄州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认为自己有功业可言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黄州。
黄州惠州儋州噗。
刘彻尝试憋笑,但忍不住,扑哧乐出了声,脸上也随之露出一个大大的狡黠微笑。苏轼看得还挺开。
看过之前的对比表之后,谁不知道这任地方一个比一个离谱。
然而再喜欢也终有分别的那一刻,宋神宗元丰七年四月一日,神宗忽然亲书手札“苏轼黜居思咎,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宋神宗的意思嘛,还是想用一用苏轼,但是新党势大,所以才取了这样一个调往汝州的折中法子。
于是就这样,
为什么兴致缺缺汝州不好吗李世民不解,眉心为之一蹙。
汝州这地方不错的,
没有官复原职,待遇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高,职位仍然是“不得签书公事”的州团练副使。虽是改迁,然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轼的仕途命运。既然同样是当州团练副使,笑死,
黄州可是
满庭芳归去来兮
满庭芳归去来兮全文陈列其上。
和之前的豪放截然不同,这词起来又是一番全新的感受,温暖又亲切。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楚语吴歌。刘彻感受到了苏轼的不舍。
虽然没直说,但是黄州这架势俨然是苏轼的第二个家了。家里的孙子辈的,不仅不会说四川眉山的方言,反而楚语吴歌,只会说黄州当地的话。这哪里是眉山人啊,这分明黄州本地人的模样。
大唐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没事儿朋友串串门,喝喝小酒,这日子“怪不得苏轼不想去汝州,换我我也不想去。”
杜甫觉得这种日子就是他心里的理想生活状态,要是这朋友是太白兄唉呀妈呀,偶像天天找我串门喝酒,这也太美好了。
杜甫畅想未来,心里美的冒泡,嘴角的弧度一旦上扬就彻底压不下去了。这小子想什么好事儿呢想得这么开心。
而李白坐
好
大汉
江南的父老乡亲呐,也请记得把我打鱼的蓑衣时常拿出来晒一晒。
这黄州人看了心里得多熨帖啊。
刘彻懒懒散散地倚
是啊,而黄州这片可爱土地上的平民百姓则是比刘彻表现得还夸张,比之夸张百倍,千倍,甚至上万倍。
“苏翁苏翁他不想走啊。”有感性的已经开始抹起了眼泪。
光是苏轼为拯救溺婴做出的善举就值得黄州人惦念一辈子,更别提他为黄州文化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了。
而赤壁其实真正的赤壁也不
文赤壁,武赤壁,为什么有两个赤壁呢,因为文赤壁苏轼打卡了啊,没有苏轼的两词一赋,就没有黄州赤壁后来的名气。文赤壁的文字就是因此得来
。
所以实际上,黄州最出名的赤壁和东坡雪堂,都是苏轼一个人的功劳。
因为苏轼为黄州所作出的一切,他们太想要留住苏轼了,而且这一点越是和元丰七年四月一日这一天越近的时空表现得越明显。
“不行,一定要把东坡先生留下来”黄州人此刻坐立难安,双腿跃跃欲试,忽然很想到苏轼的雪堂里逛一逛。
至于四月一日当天的黄州当地人已经开始去苏轼家里堵人了。
人
“四月
看望弟弟后,苏轼游览了庐山。庐山很美,但是苏轼不太想写诗。
天幕卖了个关子,果不其然,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为什么不想写呢。
毕竟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q版李白落泪。
啊
居然有人能把诗仙逼到这种地步,这首诗得多厉害啊。
让诗仙都不敢写的作品,刘彻对崔颢这首诗骤然期待值拉满,升起了十二万分的好奇。
毕竟这首诗号称七律第一,打不过也很正常。
什么鬼
七律第一难道不是登高吗
刘彻疑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记忆出现了偏差。就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事实证明,根本没有什么仙人。”
被天幕无情诈骗过的刘彻看到开头蚌埠住了,谁懂。
他真的会患上一些个仙人的tsd。
就当是一场梦,醒了还是很感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大秦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看见此诗,秦始皇心有所感,随口吟了一句楚辞。其实他并不惆怅,紧抿的薄唇更是逸出了淡淡的笑意。
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充满了声韵的美感,起来朗朗上口,以至于让秦始皇都忍不住和了一句。通全文后,平心而论,这诗写得非常好,一气呵成,之有金石宫商之声。
但是
登高这样的作品才算的上是七律第一。黄鹤楼好归好,但是绝对和杜甫比不了。
刘彻不服气,他还是觉得杜甫写得最好,狠狠拉踩了一下。相信如果给他拉一个网线,刘彻绝对能为了维护登高七律第一的地位和其他网友大战三天三夜。
关于七律第一,这顶桂冠的主要角逐者这其实就两首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
行,我懂,等一个但是。
刘彻垮脸。
但是如果没有但是的话,朕会生气的。
他
但是杜诗和唐诗怎么能一样呢
来了来了,等的就是这个
就是
杜诗和唐诗怎么能一样呢刘彻就知道,一定会有转折
诗薮对登高的评价浮现。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诚不欺我。
刘彻惊奇地
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古今七律第一登高,这一波,既吹了黄鹤楼,又再一次拔高了登高的地位,妙啊妙啊。
于是相传我们的诗仙李白,踌躇半天,也没敢动笔。
大唐
这不是真事儿
李白有气无力地辩解道,他确实非常
李白心思,如果天幕不给他个合理的解释,他高低也得跟之前的苏轼一样,来个举报套餐。
可惜,举报套餐这次天幕是无福消受了。
当然啦,这个记录出自元人辛文房所作的唐才子传,可能是后人牵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而李白,不是我说,白哥他,他是真的很
这一点都不合情合理
李白无声呐喊。
而他仿的两首诗,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闪亮登场。
大唐
别说,这两首还真挺像,但还是嗯原作更好。
李世民有些吞吞吐吐,可能已经有先入为主的印象
堂堂诗仙居然没写过别人,大型社死现场,这不就来了。
李世民不由得对同样本家李姓的李白产生了几分同情。
然而李世民的担忧属实是多虑了,李白其实不需要同情。
李白本人不觉得这有什么,无所谓,敢写他就不后悔。
这里为李白正名一波,白哥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还是写了东西的。不过没关系,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相传望庐山瀑布也逼得差点让苏轼都没敢落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仙到底还是诗仙
刘彻赞叹不已。
这想象力,真不像是正常人能想出来的。别人看瀑布,可能就是瀑布,而李白却能将瀑布比作银河。
瀑布从高空飞流直下,联想到高悬九天的银河一旦倾盆而出,景象也是如此,壮美阔大,气势磅礴。
但这也是后人说的不敢动,苏轼先后写了7首庐山记游诗,而最后一首题西林壁,为苏轼游庐山
描绘得很贴切。
李世民肯定地点点头。
这首诗必须得有庐山之景配合着才能更好感受到其中真意。
庐山的山比较多,有七座主要山岭,因着山势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用俯视的视角去看庐山,更能体会到山势的变幻莫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大秦
苏轼的诗,总是充满哲思。寥寥十四字,道了人理。秦始皇喟叹。
可能是他见识少,但他见过的诗人里,苏轼是唯一一个真正能寓哲理于抒情中的。
虽然宋诗比之宋词,名声不显,但题西林壁作为宋诗的代表之作,宋诗的真正实力可见一斑。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苏轼的行程。
六月至湖口,探石钟山。
七月,“回舟当涂,过金陵,见王介甫,留一月而去”。
天幕的画面变换。
“轼敢以野服拜见大承相”
只见一老人骑着头毛驴来到江边码头,衣着打扮和普通农民别无二样。苏轼听说王安石来了,头冠都没穿戴整齐,连忙出船迎接王安石。
礼岂为我辈设哉
这世间的礼俗,岂能适用我等二人王安石神色十分轻松,示意苏轼不必多礼。“轼亦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
哎呀知道,反正丞相您的门下是用不着我的。
老本能反应了,经年累月养成的习惯让苏轼下意识回怼王安石。王安石无语凝噎。
然而一番令人窒息的沉默后,二人相视一笑。
这是什么,家人们,这是世纪大和解啊我天呐,你能想象到两大顶流互撕了几十年,斗得你死我活,结果到头来握手言和的景象吗。可太恐怖了,让人听了都忍不住怀疑人生。
别说
他们了,朕听了都觉得怀疑人生。
宋神宗被这个消息雷得一个激灵,浑身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还相视一笑,这画面太美,朕不想看。
这俩人要是真的关系好,还能
不能。
更别提他自己就是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苏轼还没
他俩的关系是君子之争的关系,即使政见不一致,但出
如果不是因此,他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家何必去蹚乌台诗案的浑水呢。他又不是嫌活得不耐烦了,非得给官家添点堵。
没办法,六十多岁的王安石,年逾半百的苏东坡,他们都不年轻了。遥想当年,王安石和苏轼这对冤家,不知道给大宋给后世贡献了多少高段位的互斗婊人大戏。他俩的梁子,可是从苏轼他爹苏洵就结下了。
什么什么
互斗婊人大戏
刘彻眼前一亮
刘吃瓜小能手彻不请自来。
先说说王安石和苏洵,苏洵与王安石属同一生肖,刚好苏洵比王安石大一轮。但是王安石早早出道,苏洵却是大器晚成。直到他率二子进京,苏轼、苏辙同榜应试及第,他才名声大震。
而苏洵此人的性格嘛,只能说苏家是一点子大嘴巴基因
有多敢
总不能比杜审言还离谱吧
刘彻到现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不近人情者大多祸乱天下。而这句话,出自宋史王安石传。苏洵他是真的这么说的,诶,没错,他就是这么看不上王安石。这个怎么说呢,就是相性不合的问题。
苏洵出身名门望族,行为举止风度翩翩,显文雅。王而安石嘛穿着不讲
究,吃相不雅观,谈吐那更是咄咄逼人,毫无君子谦让之风范。王安石的一切,都让苏洵很反感。于是苏洵大笔一挥,写下那篇著名的辨奸论。
教人分辨奸佞吗,这可得好好看一眼。刘彻暇整以待,等着辨奸论的出场。但是左等右等,只等来了女声接下来的话语。
苏洵是真的很有文采,一篇骂人的文章,硬生生写到被选入古文观止。但是这篇文,我就不放了。如果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就推知此人将来必是“大奸慝”,这未免也太武断了一些。
至于他说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之类的话,这放到我们现
治安管理处罚法。
刑法。
这些都是后世实行的律法吗看来法家思想还是得到后世认可的。李斯为自己窥见到的后世律法而感到欣慰。法还能是什么法,肯定是我法家思想啊。
陛下,你看到了吗,虽然儒家盛行千年,但是到最后不还是我法家天下。
李斯不由得升起一丝丝,不对,是好多缕,好多缕的得意。
李斯的想法不全对,但不可否认,法家思想确实对我国法律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仅仅是影响,封建社会的法律和现代社会的法律,这从社会本质上就已经区别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