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金陵就要被湘军攻破,李鸿章认为到了该裁撤常胜军的时候了。于是把刚上任的苏淞太兵备道丁日昌传到巡抚衙门,命他全权负责裁撤常胜军的事。这期间,荷兰国派专使赶到上海,请求立约通商。朝廷专旨着李鸿章依照大清国与比利时国订约成案全权办理。
接旨后,李鸿章马上将荷兰国使节约至通商衙门进行会商,依照大清国与比利时国之间订立的通商条约,两国很快达成协议。
一
只几日光景,庞大的常胜军便被裁遣到只剩了一个三百人的洋枪队和一个六百人的洋炮队。
李鸿章把洋枪队交由李恒嵩统带,把洋炮队交由淮军将领记名游击罗荣光统带。
隔日,李鸿章含豪命简,拜折向朝廷禀报裁遣常胜军之经过,并奏请对戈登以下的一班外国将领予以奖赏,以慰西人。
但金陵却久攻不下,渐成中外焦点。
无奈之下,朝廷给李鸿章下了一旨,命其拨兵“助剿”。圣旨开门见山:
李鸿章所部兵勇攻城夺隘,所向有功,炮队大为得力。现
李鸿章接旨
经过一番思索,他提笔给朝廷上了一个《分剿湖州进逼长兴》的折子,折后又附《请俟湖州克复再协攻金陵片》。片曰:
臣于攻克常州后,未敢遽议协剿金陵,一以臣部兵将苦战经年,伤病疲乏,未得休养,若遽令远出,诚恐再衰三竭,无裨大局;一以曾国荃全军两年围攻,一篑未竟,屡接来书,谓金陵所少者不
众所周知,李鸿章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围困金陵的主帅曾国荃,恰又是曾国藩的胞弟。无论从哪方面讲,李鸿章都没有坐视之理。
李鸿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李鸿章有苦衷。
二
三品顶戴实授浙江按察使曾国荃率吉字大营围困金陵整整两年,连克钟山等要隘,已逼近城垣,江苏及安徽等境内的太平军纷纷回援,但均被吉字营击退,只好转向别处。
金陵城被围困两年,城内所存粮草早已用,守城的太平军将士每日靠野菜充饥。野菜挖光之后,经请示天王又开始饮天露。天露就是雨水。
天王洪秀全已染病多时,生命垂危,随时可能去见他的天父上主皇上帝。
这种情况下,朝廷深知太平天国气数将,克复金陵只
西太后自然也想早一日克复金陵,于是顺水推舟,除下旨让李鸿章酌派军兵外,又让左宗棠也调派几营楚勇赶往金陵。
曾国荃像(清人绘)闽浙总督兼署浙江巡抚左宗棠最初还真派过去一个炮队,哪知没几天就被曾国荃给打
李鸿章看出了这一点,他不想落个分功的骂名,他先将实力最强的常胜军裁遣,以期为自己不能“助剿”找出个借口;接到“助剿”的圣旨后,他一面上折表示遵旨,一面却又摆出许多无法及时派兵的理由,虚与朝廷委蛇。
李鸿章是个聪明人,曾国藩也是奇才。李鸿章心里清楚,他煞费苦心做的这些,能瞒过许多人,也能瞒过朝廷,却瞒不过曾国藩。
李鸿章要让曾氏兄弟感激自己一辈子。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六月二十三日,太平天国经营十几年的金陵被曾国荃攻破。幼天王洪天贵福
湘军统帅曾国藩因功受封侯爵,围困金陵主帅曾国荃因功受封伯爵,兄弟二人
曾国藩却不想独享此功,他要分一叶光辉给李鸿章和左宗棠。
曾国藩为李鸿章和左宗棠请功的折子悄悄递往京城,连曾国荃都被瞒过。
一个月后,一道圣旨由八百里快骑递进江苏巡抚衙门。
赏李鸿章头品顶戴,太子少保衔,锡封一等伯爵——肃毅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双眼花翎,有大功之人才能赏戴。同年十月十八日,左宗棠也被锡封一等伯爵,世袭罔替。
金陵克复两个月后,两江总督衙门由安庆迁往金陵。
曾国藩函商李鸿章:江苏巡抚衙门依例是否也应迁此?
李鸿章考虑到师生同住一城,有些事情不好办理,遂以“苏州临近上海,办理商务较为方便”为由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