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被消灭后,捻军成了反抗清朝统治的主要农民武装。捻军没有像太平天国那样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只是单纯地流动作战,“以走制敌”是捻军的最大特点。
正当李鸿章筹备建造金陵织造局的时候,一个来自剿捻前线的突
这次突
曾国藩心力交瘁,不得不上折请求开缺本兼各职,并恳请注销侯爵,请求朝廷另委能员督办“剿捻”一事。
朝廷于是让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钦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速赴山东督办“剿捻”各事。
李鸿章仰天长叹,不得不再次踏上征程。
时间是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九月,李鸿章四十四岁。
一
1866年10月,捻军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二十四日,经过一年多的追打、堵截,东捻军赖文光、任化邦所部两万余骑,被李鸿章麾下淮军刘铭传、善庆、潘鼎新、唐仁廉、郭松林、杨鼎勋等各军,围困
刘铭传、善庆率军先与之交战。交战过程中,任化邦被身旁亲兵潘贵升用火枪打死,促使东捻军大乱,夺路逃走。赖文光率东捻军残部走不数里,又被潘鼎新、唐仁廉二军迎头截住,好一顿厮杀。正厮杀间,刘铭传、善庆又督师从后面漫坡遍野赶来。赖文光遭此大创,无心恋战,只带了万余骑向远处飞奔,恰又和郭松林、杨鼎勋二军遇着。赖文光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只带五百余骑走入黑河,余部非降即斩。
李鸿章传令各军严密访查,慢慢缩小包围圈,立志生擒赖文光。
十二月十九日,赖文光所剩五百余骑被堵
纵横鲁、苏、皖、豫、鄂五省的东捻军,至此不复存
到捷报,朝廷不仅赏了李鸿章一件黄马褂,并赏加一等骑都尉世职,世袭罔替。
二
哪知道李鸿章刚把黄马褂领到手,还没试穿,西捻军张宗禹所部三万余人,为给赖文光报仇,竟从壶口踏冰桥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再由山西飞马直奔京城,欲将统治大清国的两个女人和一个娃娃,生擒活拿,也当一回皇帝。当皇帝,是赖文光、张宗禹等人的最大追求和梦想。
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兵直追,沿途督抚也是陈兵堵截。朝廷命李鸿章赶紧布置“围剿”,并从速奏报。而且按着御史参劾,先扒去黄马褂,拔掉双眼花翎。
李鸿章把所有的不满、委屈,都放到一边,决定此次“剿捻”,仍采用对付赖文光的方法,修筑圩寨,坚壁清野,沿河挖濠,使捻军躲无可躲,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六月二十日,历经半年的厮杀、堵截,李鸿章统率各路人马,终将张宗禹所部西捻军,围
张宗禹走投无路,投水自。西捻军不复存
成者王侯败者寇。随着张宗禹的投水自,捻军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成就了督师剿捻的李鸿章。
到红旗捷报,朝廷先赏还李鸿章黄马褂和双眼花翎,接着又赏加太子太保衔、协办大学士,补受湖广总督。
李鸿章没有想到,朝廷会如此破格奖赏他。按大清官制,太师、太傅、太保位列三公,虽是虚衔,但非有大功人员亦难获得;而协办大学士又是入阁拜相必须递补的一级,虽属正额大学士之外,但也是堂堂协揆。当时的大学士共设四人,满汉各半,加殿阁号。协办大学士两人,满汉各占一人。含协办
大清的官员何止千万,军兴以后,赏二品顶戴的各地督抚及
李鸿章刚刚四十有六,大清开国以来,四十六岁位列三公又递补协揆的,仅其一人而已。
李鸿章写《谢恩折》的时候,忽然想起老师曾国藩曾经说过的“有功不可独享”的话,于是写完《谢恩折》之后,又写了一篇《请加恩从前督办诸臣》的附片。该片这样写道:
再,捻逆倡乱已历十数年,虽未多据城池,其善攻善守亦不及粤匪,而剽悍善战实过之……至现任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接办年余,谋定后战,虽未立见速效,而长墙圈制之策,实已得其要领;臣得变通利以竟全功,实自曾国藩开之。且自回任后,事事与臣和衷共济,筹饷筹兵不遗余力,忠恳之诚无间去留。现幸仰托圣主威灵,中原底定,可否分别加恩以慰忠荩?此外凡剿捻以来文武大员,没于王事者,可否饬部查明一律推恩,用广皇仁而作士气。
此片连同前片一同封装,交由钦差行辕的六百里快骑递往京师。
朝廷于是加恩赏曾国藩一云骑尉世职。
李鸿章不仅会用兵,也会做官。
李鸿章进京觐见之后,又到保定住了几天。
因为曾国藩比他早一个月,调补为直隶总督,到任伊始便闹毛病。李鸿章既然到了京城,就不能不到保定看望一下曾国藩。